高中历史学科有效教学和减负增效
发布时间:2011-05-31 点击次数:

(一)在高一,历史学科是一般学科,课后没有作业,因此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历史学科的减负主要是减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畏难心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特点有这样一种说法——“那么多的人名那么多的地儿,那么多的时间那么多的事儿,听起来还挺有趣儿,记起来是真费劲儿。这几句顺口溜道出了历史学科的一些特点,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畏难情绪。这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讲授知识结构。面对历史教材知识的庞杂,如果不把知识点联系起来构筑成线索清晰的框架,那么它将是一门非常烦琐、难学的学科,因此,在讲课过程中讲授知识结构非常重要,可以以板书或学案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2、挖掘内部联系。历史知识点并非是孤立存在的但中学历史教材由于篇幅有限,表述基本过于浅显,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知识点的联系,形成知识的体系化。

3、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中学历史教材内容繁多、时空跨度大,高中的历史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记忆,更多的是注重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按线索将每单元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学会自己构筑知识结构体系,学会积累,另外可以和学生一起总结一些巧妙的记忆法:比如歌谣记忆法、数字记忆法等等。

(二)高一历史学科的增效主要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主要抓住几个环节:

1、备课:

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至少要做好以下几点:一备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了解学生该学什么,已经在初中学过了什么,没有接触过的是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二从新课程标准出发,备目标,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能有效克服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三备教材,明确重点难点,以及突破方法;四备教法,只有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积极性。

在备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处理好教材和知识的难易程度。在讲解教材内容时,其深浅程度要以学生为中心,应以学生的可接受度和能引起学生进一步思考的兴趣为标尺。学生听懂学会就有兴趣,课堂气氛自然就会活跃,迷惘困惑、听不懂,课堂气氛就会沉闷。知识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知识过于复杂、太难、太深,学生就会像听天书一样听不懂,无法理解,时间长了,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所以,课堂学习的知识最好是适中,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心理上产生一种学习的满足感,也就是说,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够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才能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坚持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从而使学生在每一课的学习中,既有一定的知识坡度、难度,经过一定的思考又能学习掌握,这样他们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就能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2、多样化的历史教学方法和手段,良好的课堂互动模式:

同初中历史相比,高中历史主要注重分析,而高一的学生还没有形成分析的方法,有时他们在听老师分析的过程中会觉得枯燥无味,特别是历史跟现实还是存在差距的,这就会导致他们认为历史对实际生活没有意义,针对这种现象,我觉得必须找准历史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在课堂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主动建构知识,教师则担任好引导者的角色。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模式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

1)根据学生好奇心比较强的特点,教师导入新课要能有效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以急于释疑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对探究的过程、结果产生兴趣。比如高一历史必修1《打开外交新局面》这一课,可以用乔冠华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开怀大笑的图片导入,设问:为什么他会如此地开怀大笑呢?学生就很想知道是为什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讲解中设疑、质疑。平铺直叙的教学,会抑制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因此精心设计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手段之一。

3)在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地图、图片、影视资料等多种直观形象化教具进行教学,刺激学生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为学生创设历史学习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大跃进的过程中,可以播放大跃进资料片的片段,让学生对当时那段历史有更形象的了解。

4)插入。在授课过程中巧妙地插入一个简短的小故事,一句幽默的话语等,既像"兴奋剂"一样调动学生积极性,又像"调料"一样调节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在讲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时,可以穿插一个谜语:小日本投降(打中国一古人名),当时的国民党记者给的答案是屈原,而共产党给的是苏武,然后让学生讨论,除了两个参考答案外,还增加了:共工,蒋干等等。

3、利用课堂时间及时地进行教学的反馈。可以通过教师精选几个习题,通过当堂做和讲解的方式来巩固当堂所学知识,既减轻了学生负担,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要从学生出发,选择适当多样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

 

在课堂增效的思考下,构建常态化科学化生态化课堂的尝试,从而追求每节常规课的高效、追求课堂教学的科学性,追求各层次学生的和谐发展。“‘三化课堂的初步建构,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必须向教研要效益,实现教研增效。在增效的过程中,关键是将工作的落脚点放在了教研上。

一手抓备课组建设,探索备课组建设和教研的有效策略;一手抓区域性网络教研,拓宽教研活动的时空。

在备课组的创建活动中,变主题课题、变接龙沙龙、变封闭开放,创新备课模式,细化诊断反思、比较反思、学习反思、解题反思、评议反思等环节,强化课后反思。进行集智式教研对话式教研滚动式教研等教研活动

只有教研活动的效益提高了,才能鼓舞和引导不同层次的教师不断深入研究教材、教法以及自己的学生,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的目的,也才能够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从而让减负不至于变成空中楼阁。

  减负之后考试怎么考?  ---评价也要减负

 通常减负减到最后,有一个死结解不开,那就是评价。如果教师还是死抠考试和学生的成绩,教育局还是死抠学校的排名,减负永远绕不出死胡同。明里减负,暗里仍然会憋着一股劲加负。以往减负一直难有实效的原因就是这个。

以前毕业考试排名像悬在学校头顶的利剑,让学校和老师一心抓成绩,不敢有丝毫放松。而分数依然是家长和孩子的命根!

提出了评价减负的两个导向:一是制订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通过评课标准的变化引导教师在课堂上直接关注减负增效的内容。二是尝试进行学生学业评价改革。 

 从表面上看,它仍然是试卷,但考查内容发生了变化。我们重点考查的是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学习习惯,决不出繁、难、偏、旧的题目。尤其是我们把对书写的要求、对科学做图的规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渗透在了评分细则里,突出对未来教学的导向性作用。测查后的试卷分析会,也只重在分析从卷面折射出来的教与学的问题,重在评价的诊断、导向和激励功能。

另外,评价改革还要摒弃了过去单一的结论式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开始转向进一步为学生的成长减负。比如,《成长手册》和《假期生活手册》真正要把把学生从繁重的周末、假期培优中解放了出来,更要真实忠实地记录下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