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里高中三年主动发展规划(2011年9月至2014年8月)
发布时间:2018-08-20 点击次数:

 践行“厚德博学”理念,追求优质特色发展

----武进区湟里高级中学三年主动发展规划

20119月至20148月)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常州市武进区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本校实际,在全面总结上一轮主动发展规划实施成果的基础上,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概况与背景

一、学校概况

学校始建于1942年,2000年通过江苏省重点高中验收;2010年被评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学校现占地103563㎡(155.34亩),建筑面积41625㎡;现有3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848人;专任教师132人。

近三年来,学校秉承“忠、勇、勤、毅”校训,践行“厚德修身,博学于文”办学理念,坚持主动发展,内涵发展,科学发展,先后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示范基地”、“中国教育学会英语教学科研基地”、“江苏省四星级高中”、“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普通高中素质教育督导优秀学校”、“常州市普通高中素质教育市级督导优秀学校”、“常州市绿色学校”、“常州市生态园林单位”、“常州市贯彻落实两条一规先进学校”、“常州市教育装备先进集体”等,圆满完成第二轮主动发展规划目标,办学业绩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的广泛赞誉。

二、发展优势

1、不断优化的管理体制。学校坚持以科学规划引领发展,高效落实保障发展,开拓创新深入发展,力争形成科学、高效、创新的管理机制。加强管理队伍风气和能力建设,积极培养年轻后备管理人才,力争形成一个讲奉献、有干劲、能创新的管理团队。进一步加强教代会、工会、年管会、学生会建设,落实深化民主管理、精细管理和学生自主管理。近年来,学校各条线管理效率和整体管理水平大幅提高。

2、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学校“踏实、热情、负责” 的教风深深影响着每一位教师,形成了一支以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师德模范、常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常州市“龙城师魂”为代表的优秀教师群体。全体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能吃苦、爱学生;整体专业素质过硬,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常州市学科带头人、常州市骨干教师、常州市教学能手、常州市教坛新秀、武进区学科带头人、武进区骨干教师46人,占专任教师数的34.8%。这支队伍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了同行认可、社会满意的业绩。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整体质量逐年稳步提高

3、日益浓厚的文化氛围。学校日益认识到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日益重视校训和办学理念对广大师生的濡染、浸润作用。不断挖掘“忠、勇、勤、毅”传统校训的内涵,不断加深对“厚德修身,博学于文”办学理念的理解,结合各种事例以丰富之,利用各种场合以宣传之,力争在全校形成人人知道,人人理解,人人能说,人人落实到行动中的氛围。这种氛围的形成将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4、始终不变的重教环境。湟里是我区著名的尊师重教的地区。多年来,湟里镇党委政府一直对教育事业情有独钟,热心支持,本世纪初湟里镇就把教育名镇作为湟里的四大发展目标之一。湟里人民也素以助教助学为荣,各界人士都热心于教育事业。2012年学校七十周年校庆必将形成一股关注湟里教育、助推学校发展的热潮。

三、存在问题

1、教师队伍需要增强发展后劲。由于离市区较远,吸引优秀教师来校任教存在难度,学校教师队伍存在缺编情况且不够稳定;学校缺乏在地区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物,名教师队伍不够强大,近年来没有新增的市、区级学科带头人;教师队伍的快速扩张使青年教师成为教师队伍主体,但现有高考模式和学校师资结构使部分教师工作压力和强度过大,而部分教师自我期待过低,教学实践锻炼机会不足,这些都不利于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如何在现有形势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整体快速提高和建设一支强大的名教师队伍,成为摆在学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2、生源变化要求深化教学改革。近年来学生整体入学学业水平呈下滑态势,而且这种态势在短期内难有根本转变。这对学校的持续发展,对学校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学校积极应对新的形势,通过深入研究学生,加大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的教学改革的力度,以促进学生在现有学业基础上取得长足进步。

3、特色发展需要科学规划实施。学校七十年发展历史有着深厚的积淀,但以往学校特色发展意识不强,起步较晚,学校特色发展基础薄弱,表现在特色发展方向尚不明确,促进特色发展的人力资源、课程资源不足。如何挖掘传统,提炼积淀,规避其他学校特色,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还需要创新智慧和广泛的研讨论证。

 

第二部分  理念和总体目标

一、办学理念:厚德修身,博学于文

学校坚持“厚德修身,博学于文”的办学理念,塑造人的灵魂,丰富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才能。使师生以育德修身为根本,有大德,有大义,有大爱,有大善;以笃志博学为要务,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文理相通,知行合一。教师忠于信仰,乐于事业,诚以修身,学以立业;学生乐学、好问、勤思、明辨;师生既具丰富优秀的现代化科学文化知识,又有意蕴深厚的传统人文素养。学校努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各种教育管理力量和谐共振,从而培养和谐而全面发展的学生,造就和谐而全面发展的教师,建设和谐而全面发展的学校。

二、校训:“忠、勇、勤、毅”

我校秉承原博文中学的“忠、勇、勤、毅”校训。这“四字”校训作为一种学校文化的传承,在学校发展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忠”: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事业,忠于信仰,忠贞不二,矢志不渝。“勇”:勇于进取,勇于挑战,勇于创新,勇于表现自我,不畏困难,不惧失败。“勤”:学习勤奋,工作勤勉,生无所息,劳而不辍。“毅”:刚毅坚忍,上下求索,锲而不舍,愈挫愈奋。

三、总体目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区教育改革发展的指示精神,践行“厚德修身,博学于文”的办学理念,秉持“忠、勇、勤、毅”校训,优化学校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和文化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打造办学特色,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提高师德修养、专业水平乃至综合素养,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办学品位,顺利通过常州市综合督导和江苏省四星高中复评,全面提高学校综合竞争力,积极创建省优质特色四星级高中。

 

第三部分  分类目标与工作策略

一、学校管理

(一)具体目标

优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形成科学、高效、创新的管理机制。完善中层竞聘制度,深化年管会制度;促进中层干部队伍的年轻化,真正建立一支讲奉献、有干劲、能创新的管理队伍。

完善岗位聘用制度、岗位责任和考核制度,建立并完善绩效工资背景下的激励机制,坚持以人为本,民主管理,加强后勤服务管理,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策略

1、优化学校管理体制

进一步优化条块结合管理体制,实施目标管理,各条线、各年级各司其职,又通力合作。建立和完善中层竞聘制度、年管会制度、岗位聘用制度、岗位责任和考核激励制度。

2、加强民主人本管理

加强民主管理,坚持校务公开,坚持学校重大事项集体协商和教代会审议制度,进一步发挥工会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后勤服务管理,进行食堂改制工作,提高后勤服务质量,丰富教职工课余生活,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依据新制定的中层竞聘上岗制度进行竞聘,通过教代会选举产生新的中层队伍,促进中层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建立能动的管理机制;通过不断学习和接受群众监督,加强管理队伍风气和能力建设;进一步落实部门管理责任制,提高学校行政管理绩效。从而真正建立一支讲奉献、有干劲、能创新的管理队伍。

二、队伍建设

(一)具体目标

基于“厚德修身,博学于文”的办学理念和“忠勇勤毅”的传统校训,进一步提升全体教师的师德修养和课程建设、教学创新、科研方面的专业水平,加速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不断壮大名优教师队伍。力争学校获得硕士学位或在读教育硕士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9%,中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85%;部分教师在省市区技能大赛中崭露头角;新增常州市教学能手和教坛新秀3人以上,新增市、区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5人以上,新增特级教师后备人才1人以上。

(二)策略

籍新一轮中层竞聘之机,成立师训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自主规划引领发展

在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三年规划的引领下,每位教师制定新一轮个人三年发展规划。明确自身优势和不足,增强发展信心,找到努力方向,确立年度奋斗目标和三年发展目标。通过自主规划使教师由“要我发展”转变为“我要发展”,积极投入到进修、科研和各级各类培训、评比活动中。

2、科研培训助力发展

秉承以有效科研促教师发展的理念,积极开展学术沙龙、教师讲坛、实验课等教科研活动,鼓励教师撰写学术论文,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确保国家、省、市、区各级课题齐全,每位教师都要开展校级微型课题,进行行动研究。

以“学术委员会”和“青年教师研究会”为平台,以推进“有效教学”为核心,通过优化教学各环节、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师发展搭台子、引路子。“两会”成员积极进行教学反思,提高数量与质量,使教学反思逐步成为教师个人成长和专业发展的自我需求。

学校持续深入开展针对全体教师的“阅读经典,走近大师”读书活动、针对新教师的“五个一工程”、针对青年教师的青年教师形象大赛等校本培训活动;积极配合区教育局开展名师大学堂、“师能大练兵”等活动。

3、互助交流共赢发展

充分发挥学识、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师德修养、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带领作用。学校将持续开展“青蓝工程”,以老带新;鼓励教师参加名师工作室,以点连线;把教研组、备课组活动落到实处,成为常规,使教研组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在校园网上开设教师专业成长信息平台,教师的教学经验、科研成果实行资源共享。

加强对外交流和校际合作。有选择、有目的、有计划地派出教师去名校取经学习,请进一批国内外知名高中的名师前来“讲座”,充分利用省内外友好学校和教育集团内部名教师资源引领学校教师发展。

4、科学评价激励发展

学校建立教师发展评价机制,建立专业成长档案,从教师全面发展角度进行评价。不断完善《“四类”优秀教师考核办法》等制度,继续开展读书标兵、听课标兵、案例、课件等评比活动,通过绩效考核或奖励基金奖励在专业发展中表现突出的教师,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加快推进“名师工程”, 在激励机制中培养名师。结合教育局开展的活动,认真做好四类优秀教师的培养、考核工作,努力造就一个能支撑学校未来发展的名优教师群体。

三、文化建设

(一)具体目标

挖掘学校文化传统、历史积淀,加强校园精神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形成良好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升学校文明程度和文化品位。

(二)策略

1、挖掘弘扬文化积淀

籍七十周年校庆之机,学校通过开展老教师教育教学经验总结、七十年办学历史回顾、出教学专著等活动,认真总结七十年办学经验,深入理解、阐述“厚德修身、博学于文”的办学理念,弘扬“忠、勇、勤、毅”四字校训,挖掘学校文化传统、历史积淀。

结合对历史传统的回顾,用生动、典型的事例使抽象的校训和办学理念丰富、具体化;通过文化讲堂、主题活动来引领全校师生深入思考、讨论传统校训和办学理念,使之深入人心,加强对内宣传与对外宣传,使校园文化精神传递到每个人的脑海里。

2、加强行为文化建设

在学生中围绕“勤学、善思、好问”的学风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让校园充满书香,使“团结、勤奋、向上”的校风体现在每一位学子身上;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开展社团巡礼活动,举办校园文化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使学校文化呈现出勃勃生机。

3、营造校园文化环境

利用七十周年校庆的机会,对校园环境进行升华,营造人文与科技并重的文化环境氛围。让师生为每个园区命名,让每一个园区、每一座建筑、每一面墙壁、黑板“说话”,让草、木、竹、亭、字、画、横幅、雕塑都成为“润物无声”的精神导师。

四、德育创新

(一)具体目标

以“励志教育”为重点,创新德育工作,培育德育特色,打造“厚德修身”德育品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强化学生自主管理和互助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策略

1、构建德育内容体系

狠抓常规管理,规范学生行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落实“五色”教育,三个年级形成各自的德育重点。不断丰富励志教育内涵,做到班班有特色。通过励志教育,提升学生自我发展的内驱力,由励志教育向自主教育过渡,不断提高学生交际、组织、协调的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规范,在自主活动中实现道德内化、自主发展。

2、创新德育工作机制

加强德育常规检查考核力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完善心理咨询室服务功能,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和开展个别辅导活动,增强学生认识自我、调控自我、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每班推选3名学生组成年级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参与班级考核和年级管理。强化学生会、学生社团的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

围绕学校“厚德博学”理念和“忠勇勤毅”校训,加强班级文化和宿舍文化建设。设计班训、班歌、班旗,形成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象征,利用每一次班会、跑操的机会,形成班集体凝聚力;精心设计教室和宿舍文化环境,选用励志名言,鼓励学生构思创作,美化教室和宿舍;加强班委、团干部、舍长等学生干部培训,发挥其引领作用;开展班级、宿舍文化评比,形成良性竞争氛围。

3、优化德育途径方法

发挥通识类德育校本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建设学科类德育课程,强化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精心设计专题类德育课程,包括名师、专家德育讲座等;逐步拓展活动类德育课程;充分挖掘隐性德育课程资源,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通过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使学校德育课程化、常态化,系列化。努力构建和强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整体育人模式。

开发学校德育基地,扩大社区实践基地,引进优质社会德育资源,建成适合我校实际的丰富的德育资源库。开展各种项目的评比,挖掘师生先进典型。德育处与校团委互相协作,充分利用升旗仪式、广播站、宣传橱窗等形式对学生优秀事迹和优秀班级进行及时表扬,弘扬正气、鞭策后进。

重视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抓好家庭、社会与学校“三位一体”教育。举办家长学校讲座,定期召开形式多样的家长会,开展家教交流;鼓励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利用双休时间进行家访,让家访回归学校工作常规;提出学生在家、在校的学习生活常规要求,家长、学校利用不同形式相互沟通,了解学生在校和家庭情况,使学生在教师、家长的指导下健康成长。

4、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建立常态化学习机制,组织班主任学习相关管理理论;充分发挥优秀班主任的引领作用,定期开展经验总结与交流;加大班主任工作研究力度,每学期每位班主任上交班级工作感悟或案例一篇,进行主题班会评比和探讨;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开设班主任博客,举办班主任沙龙,交流体会、切磋方法;健全班主任工作评估体制,进一步完善《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方案》。

5、实施德育科研引领。

初步确定“构建家校互动平台,形成家校教育合力”作为我校校本德育研究课题。

五、课程建设

(一)具体目标

加强课程研究,加大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力度,建立以“三一”工程为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通过课程的有效实施与科学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策略

1、执行国家课程计划。

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特别是体育、艺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坚持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追求国家课程创造性实施。

2、完善校本课程体系。

充分利用社会和学校资源,在原有积极校本课程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校本课程,结合学校特色项目打造1-2门精品课程,并对现有课程进行二度开发。开设必修课程1-2门,选修课程10多门,规范校本课程学分评定。

3发展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

着眼于培养学生兴趣特长,组建学生课外兴趣小组,进一步扩大文学社、象棋社、广播站、志愿者社团等社团的影响力,鼓励并指导学生组建新的社团。争取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取佳绩。

4、建设课程基地。

争创江苏省花木文化课程基地。

六、教学改革

(一)具体目标

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推动教学改革,建设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针对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围绕课堂教学改革进行理论学习与行动研究,促进每位教师真正理解基本要求并落实到每次课堂教学中,形成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每位教师不断钻研课堂教学,在基本套路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着力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二)策略

1、制定课堂教学改革方案

教务处、教科室加强研究,全体教师集思广益,学习兄弟学校先进经验,制定并完善《湟里高级中学课堂教学改革方案》,提出《湟里高中高效课堂基本要求》。

2、加强校本研究培训管理

加强备课组、教研组建设。通过定期组织各备课组长交流、汇报活动情况和不定期检查等方式来推进集体备课研讨活动。做好组内每周一次交流课的上课、听课、评议、研讨工作,经常组织外出学习观摩。要求每位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开展微型课题研究。

3、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改变“唯分数论”的教学评价方式,研究制定符合教学规律的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关注教师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提高所起的促进作用,扭转部分教师通过挤占时间,加大强度以提高成绩的不良倾向。通过随堂听课、学生问卷调查等手段、评选“我最喜爱的课堂”等手段,促进教师落实高效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不断改进课堂教学。

七、数字化校园建设

(一)具体目标

在计算机数字处理和网络技术基础上对教育教学、校本研训、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的校园信息进行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使学校成为覆盖网络可达范围的无围墙的数字化校园,提升学校的管理效率和办学水平,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二)策略

1、加强软硬件建设

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加强校园网络改造,构建结构合理、使用方便、高速稳定、安全保密的校园网络,建立高标准的共享数据中心和统一身份认证及授权中心,统一门户平台以及集成应用软件平台。加强学校网站建设,逐步更新教师笔记本电脑。

2、加强资源整合

建立学校教师、学生、教育教学、校本研训、管理、后勤服务的资源库,不断整合已有的信息资源、开发新的资源,建设集中的信息资源管理机制。确保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实时交换。

3、加强信息化平台的应用

坚持以应用为主导,为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实现管理数字化、教学数字化、科研数字化、服务数字化。各职能部门实现管理信息化,部门之间能更简便快捷的沟通,形成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加强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模式的革新,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熟练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运用网络辅助教学。

八、特色建设

(一)具体目标

坚持多元发展,做大做强美术项目,争取广电传媒、体育、艺术等项目取得长足发展,打开国际教育新局面,为每一位学生创设成才通道。以女子足球特长生项目为亮点,创建体育特色。依托学校区位优势,以争创江苏省花木文化课程基地为契机,把花木文化特色作为学校特色的主要发展方向。

(二)策略

根据江苏省教育厅有关课程基地建设文件和会议精神,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创建花木文化课程基地,打造花木文化学校特色。

1、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课程方案,丰富课程资源,将积累的资源进行筛选、分类、归档,实现资源科学化、精品化、系统化、信息化,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花木文化课程资源体系。发动全体教师,充分、深入挖掘国家课程生物、地理、语文、艺术、物理、化学等各科目中与花木文化有关的课程资源,如古典诗词和《红楼梦》中的花木文化;组织专门力量,延请专家学者,通过实地考察、采访咨询、查阅资料、调查研究,围绕花木文化开发各类校本课程,形成“花木培育与植物学”、“花木之美与园林设计”“花木价值与市场营销”“花木与生态”“花木的文化品格与文艺作品欣赏”五大系列。

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体系涵盖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四大领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实践精神、生态理念和人文精神、审美意识,丰富其学科知识,提高其学习和实践能力;同时,突出课程的多样性、层次性和可选择性,通过选修课程满足不同潜质、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的学生的需求。

2、创设具有鲜明主题的教学环境。以花木文化为主题,对学校文化景观广场、文化墙、科普园等进行改造;对学校绿化重新进行科学设计,升级改造,使每一座园圃形成各自的主题,各有特色又交相辉映,能发挥其认识教育作用,又能成为学生实践活动的场地;发动全校师生,集思广益,对学校建筑、绿化进行文化命名,如“香樟大道”、“百草园”、“梅林”、“兰苑”等,发挥其文化浸染功效;校园字画、标语等文化布置突出花木文化特色;各班选择花草树木之一种作为其班级文化象征,进行班级文化和宿舍文化布置,深入研究探讨其形态、特性、文化内涵,人的精神与花、树的风骨相呼应,形成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以花木知识、花木精神的解读、学习、宣传、熏陶为突破口,于潜移默化之中践行学校“厚德修身,博学于文”的办学理念和“忠、勇、勤、毅”校训。

3、建构突出核心内容的教学模型,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建设学校花木文化馆。开辟花木教具管理室,收集、制作花木标本,添置直观教学用具,如切片、图片、视频、动画、模型等,丰富花木文化教学软件;开辟花木文化博览厅,利用文字、实物和现代声、光、电虚拟技术,把教学中的抽象内容直观化,对学生进行花木科普教育与人文、艺术熏陶,使学生了解武进花木特色,并放眼全球与历史,使学生从横向与纵向整体了解花木文化;开辟花木文化教学展览区,展示学校师生在花木文化基地中进行研究、实践和创作取得的各种成果;开辟花木培育趣味体验园,让学生进行直接操作,在愉悦的活动中接受科普教育的熏陶;开辟花木实验研究室,配置学生动手实验研究的仪器设备。

同时,逐步开发和完善图书馆、阅览室、广播和电视系统的配套教育功能;充分发挥校园绿化与文化环境的教育作用;充分利用地区优势,开发湟、嘉两镇苗圃和园林公司的教育功能;建设网上花木文化博物馆。完善数字化管理系统工程,加强网络化信息平台建设、网络课程建设,开辟网络教学、测试平台,通过网络实现实时异地交流。

4、构建教师发展平台。建立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定期组织相关学科的教研组和备课组开展专题学习和科研活动,定期开展花木文化教学展示观摩、研讨报告活动,拓展知识领域,破解教学难点,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水平,建立一支胜任花木文化教育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队伍,并促进教师队伍整体专业水平的提高;将名师工作室建在花木文化课程基地,以名师经营基地,以基地促进教师,以教师发展学生;建立省、市、区三级教研机构和高校专家学者定期来校指导的常态机制。

5、形成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途径。改变单向传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记录,收集、制作标本,亲手培育盆栽、温室植物,亲自护理“百草园”、“兰苑”等的植物,进行主动学习、探究,做中学,学中做,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织学生深入校内花坛园圃、培育体验园、实验研究室、图书馆和校外苗圃、花木市场、花木精品园、园林绿化公司,开展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如研究性学习小组本地区花木品种、分布情况及花木种植带来的经济效益、环境变化。

进一步发展学生社团,引导其围绕花木文化开展体验、研究、创作活动,并进行社团活动成果展示。科技节、文艺节突出花木主题,或开展花木文化节,通过文化讲堂、知识竞赛、读书征文、科普电影、图片展、文艺作品展等活动,以花木为主线,培养学生对科学与文艺的兴趣。

加强与高校的联系,使拔尖学生能参与高校的社会与野外实践、科学实验和课题研究活动,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能走向更深广的领域。

 

第四部分  保障机制

一、组织领导

学校党支部、校长室、工会、各中层科室、各年管会,依据“全面发动、全员参与”的工作原则,确立“定人、定岗、定目标”的工作要求,形成“上下联动、系统推进”的工作局面,为学校新一轮三年主动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项目引领

根据发展规划,确立项目,分解目标。加强理论学习,立足行动研究,边学习、边研讨、边实践、边反思、边改进,不断提高认识和实践水平,保障项目的有效实施。具体项目包括优秀教师培养工程、 “厚德修身”德育品牌创建工程、课堂教学改革工程、七十周年校庆工程。围绕花木文化课程基地建设和学校特色创建,开展文化环境改造、校本课程开发、花木文化馆和网上花木文化博物馆建设等项目,推动学校工作的全面发展。

三、整合资源

学校将加强对外联系,重视对外宣传,争取社会各界对学校工作的广泛理解、认同和支持。加大与各级领导和政府各部门沟通的力度,争取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对我校办学的理解和支持;加大与高校、各兄弟中小学的沟通和联系,努力起到示范性、实验性和辐射作用;加大与学生家长、社区和校外资源基地的沟通和联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形成育人的合力;加强与历届校友、社会贤达、热衷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的沟通和合作,争取他们对学校发展的关心和支持。使学校走向开放型、公共型的教育之路。

四、评价机制

成立三年主动发展自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由校长全面负责,依据多元化评价、多主体评价的原则,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广泛参与。制订学校课程、教师、学生发展评价量表,完善三个评价系统:一是教师评价;二是学生及家长评价;三是校外专家评价。定期督促检查规划实施情况,及时反馈信息,有效促进规划健康实施。自评工作将贯穿在三年的工作过程之中,采取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将各项任务目标达成度,作为工作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

创业难,守业更难。武进区湟里高级中学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全校上下团结一心,踏实工作,开拓创新,争创一流。我们坚信:三年后的湟中一定会更加辉煌。

 

                                           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