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区双十佳教师”潘国健老师优秀事迹
发布时间:2022-06-30 点击次数:

mmexport1656554182250.jpg

潘国健,湟里高级中学的一位语文老师。他是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但从教三十年来,始终怀着“桃李满天下”的理想。他常说:“教育就是一份沉甸甸的爱的责任。”在平凡的岗位上,他孜孜不倦,默默耕耘,坚守着自己美好的教育情怀。

润物无声,春风化雨

IMG_0174_爱奇艺.jpg

“爱生如子”是潘老师的教育格言。他总是带着一颗真诚细腻的心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敲开孩子的心门,点亮他们的心灯,引领他们走出迷途,走向成功。

小孙同学是个聪明的孩子,但性格倔强,沉默寡言,而且沉迷网络,平时上课总打瞌睡,作业敷衍了事,任课老师常向班主任潘老师“告状”。潘老师常找他谈心,但他老是低着头,不愿开口。随着成绩急速下滑,他更是自暴自弃,彻底不想学了。

有一次,周日下午返校,潘老师发现小孙没到,同学都说没看见他,家长在电话里说,孩子早晨就骑车出门了,说要到学校做作业。潘老师焦急地在校园里找了个遍,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也没见着小孙的人影。潘老师估计这孩子去网吧了,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赶紧骑上电瓶车到网吧去找。找了一家,没有,又换一家,果然发现了正在昏暗角落里玩游戏的小孙。得知小孙为了上网,把自己的自行车卖了50元钱,同时还欠了网吧十几块的上网费,潘老师一并帮他解决了。小孙看着潘老师掏钱给网管,带着无所谓的口气说:“我肯定考不上大学了,你还管我干什么?我家长都不管我了!”潘老师听后那叫一个急啊:“怎么就考不上了?现在开始努力,肯定有希望,再说学会做人才是最重要的,快跟我回学校!”但小孙僵持着不肯走。潘老师估计他饿了一天了,就带他到网吧对面的风味小吃,让他点自己最爱吃的。潘老师看着他狼吞虎咽地吃完,看着他脏而凌乱的头发,又带着他去理发。自始至终潘老师都没有责备的话。最终,小孙跟着潘老师回了学校。

第二天,潘老师踏进教室,一眼就看到小孙端坐着大声读书,脸上不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下课后,小孙主动走到潘老师面前认错。在之后的日子里,潘老师用润物细无声的教导,慢慢打开了小孙的内心,并不断表扬他、鼓励他,让同学们帮助他。最终,小孙考上了大学,选了自己喜欢的专业。目前,小孙同学正在准备考研。

 几十年如一日,潘老师与学生朝夕相伴,俯下身子倾听孩子们的心声,用爱心温暖他们的心灵。他把这种爱倾注到教育事业的每一个细微之处。

小李同学家境贫困,但非常懂事,学习勤奋,成绩挺好,就是数学严重短腿。潘老师经常安慰她、鼓励她,帮她分析原因,寻找对策。

2018年寒假,学校开展贫困生家访活动。腊月二十六那天,潘老师骑着电瓶车去小李家慰问。当时大雪纷纷扬扬,村口的路又窄又滑,潘老师控制不住车,一下子摔倒在地,起身扶起车,发现衣服湿了,裤子还擦破了。潘老师搓了搓手,摇头苦笑:“还好,人没事。”车不敢骑了,推着车一路打听,终于找到了小李家一间简陋破旧的老房子,屋里又冷又暗又破,一点过年的气氛都没有。潘老师不禁有些心酸。在和小李爷爷的交谈中,潘老师了解到她家的情况:老家河南,父母离异,爷爷年迈,奶奶智障,弟弟年幼,一家五口依靠低保金和小李父亲微薄的工资维持生计。潘老师心绪难平,也深切地感到这个孩子的未来对于这个家庭的意义。

临走时,潘老师送上了油、米等春节慰问品。小李送潘老师到村口转角处,潘老师又掏了500元钱,悄悄塞给小李,并嘱咐道:“寒假里要认真做作业啊!尤其是数学,要多做多钻研,以后有什么困难就跟老师说。”懂事的小李犹豫了一下,含着泪点了点头,说:“潘老师,我知道了,我会努力的,谢谢你!”

到了高二,小李选了文科,不在潘老师班里了,潘老师还是经常找她谈话,了解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高考前夕的一天晚自习,潘老师把小李叫到办公室,塞给她一袋水果,叮嘱她:“进考场一定要自信,凭你的实力一定能考出优异的成绩。”最终,天道酬勤,小李如愿考上了一所师范院校——当一名人民教师是她的夙愿,也是她全家人的梦想。

这样的平凡小事还有很多。今年,潘老师班上有个寄宿生小赵,身体瘦弱,经常胃疼。一天夜里11点多,她突发胃病,呕吐,疼得满头大汗,蜷缩在床上流泪。小赵家离学校40多公里,又是晚上,家长赶不过来。接到宿管的电话,潘老师立刻开车从家里赶到学校,送小赵去医院。挂号、配药、挂水,他忙前忙后,始终陪伴在孩子身边,一直到凌晨2点多把孩子送回学校,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第二天清晨,潘老师又精神抖擞地准时站在教室门口等待学生,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

潘老师经常说:“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全部,孩子的成功就是我最大的骄傲!”一年又一年,一届又一届,他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领路人。他所带的班级班风正、学风浓,多次被评为武进区先进学生集体、红旗团支部,他本人也被评为区优秀教育工作者、德育先进工作者。

IMG_0201_爱奇艺.jpg

肩挑使命,勇往直前

IMG_0138_爱奇艺.jpg

三十年如一日,潘老师站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顾全大局,不计得失,牢记使命,勇挑重担。作为班主任,他管理精细高效,用爱心赢得学生;作为教研组长,他注重学科研究,引领教师成长;作为年级组长,他身体力行,冲锋在前;作为师傅,他榜样示范,悉心指导。

年轻的徒弟难以掌控课堂,常被调皮的学生气得吃不下饭。潘老师看在眼里,就和妻子商量,周末请徒弟到家里吃饭,饭桌上聊了很多与学生“斗智斗勇”的趣事。暖心的饭菜、幽默的谈话,使徒弟深受启发:教育学生要有爱心、耐心和宽容心,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指导徒弟站稳讲台后,潘老师不忘时时鞭策徒弟成长:“徒弟,走,听课去!”“徒弟,来,把课堂流程说给我听听!”

2008年,徒弟到了要休产假的时候了,但又放不下高三的学生,迟迟不愿请假。尽管自己承担高三两个文科班教学兼班主任的繁重工作,但看到徒弟为难,潘老师主动找到她说:“徒弟,你的班级师傅来帮你带,你就放心吧!”潘老师开启了连轴转的“陀螺模式”,同事们调侃他“不是在上课,就是在准备上课的路上”。巨大的工作压力使潘老师的身体不堪重负。高考前一个月,他的腰部突然刺痛不已,但忙着三个班的高考教学工作,他压根没空关心自己的身体,等晚上11点查完宿舍回到家,已经全身疼痛,直不起腰。细心的妻子发现了异样,拉开他的衣服,才发现他的腰部布满了密密麻麻红肿的疱疹。半夜赶到医院,急症室的医生立刻给他输液,并嘱咐:“你得的是急性病毒疱疹,至少需要静养一周。”可潘老师哪里顾及医生的话,心里想的全是即将高考的学生。早晨5:30闹钟响起,他又全然不顾身体的疼痛,匆匆赶到学校,督促三个班学生晨读。就这样,边输液,边上课,没耽误一点工作。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这是潘老师常挂在嘴边的话。在潘老师的言传身教下,徒弟周老师快速成长起来,先后担任校刊主编、教研组长,现在已走上行政岗位。“徒弟,你很优秀啊!”“那是师傅你教导得好啊!”空气中留下师徒俩一连串爽朗的笑声。

作为“救火”队员接替组内老师的教学工作,对潘老师来说是常有的事。16年的班主任生涯中,他也有3次临时受命、半路接班的经历。同事有困难,领导有要求,潘老师从来都是义无反顾,挺身而出。

2020年初突发新冠疫情,近三年来,作为年级组长兼班主任,潘老师一手抓教育教学,一手抓防疫工作。他说:“防疫是大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冲锋在一线。”参加防疫会议、传达上级要求、学生体温三检、教室消杀、做志愿者、组织学生核酸检测等,每项工作他都一丝不苟。最为繁琐的是数据排查,全年级700多位学生,涉及700多个家庭,每个人的健康状况、行程情况、接触人员、所在地的疫情等都要详细调查,不落一人,精准统计,按时上报。

有学生从外地返乡了,潘老师赶紧打电话跟他的班主任反复确认:“X老师,XX同学家长什么时候回来的?途经了哪些地方?乘坐什么交通工具?接触的人员都是什么情况?回来后住哪儿?有没有跟居委会报备?”刚挂断这个电话,潘老师又拨下一个电话,边打话,边敲电脑,及时录入数据。疫情期间,不管什么时候进办公室,老师们都能看见他坐在电脑前,接收文件,核对、统计、上报数据。每天加班,已经成了潘老师的常态。

疫情形势不断变化,但是潘老师对自己的要求从未改变。“这边的一个数据错误,可能会影响整个的防疫工作。”潘老师常用这句话提醒自己,勉励同事。

忠孝两难,春晖难报

2008年的春天遭遇了几十年一遇的暴雪,潘老师的父亲患肺气肿,住院了。父亲个子小,没什么文化,年轻时因孩子多,负担重,吃过很多苦。子女长大了,父亲却积劳成疾,再也扛不住,倒下了。

父亲刚发病时,并不特别严重,家里就决定先在乡下医院治疗。那年,潘老师又任教高三兼班主任,每天早上5点多到校,晚上常要到10点多才回家,很少能抽出时间探望父亲。

父亲转院的前几天,潘老师晚自习值班下班后,匆匆赶往医院。夜已深,整个住院部静悄悄的。站在父亲病房的门口,潘老师看到父亲已睡着了,母亲也趴着睡着了。想起母亲白天说的话,“你爸情况不太好,有空,多来看看啊”,潘老师心里焦急,但又不忍打扰他们休息。隔着病房门上的小块玻璃,潘老师默默地看了好一会,才悄悄离开。

可谁能想到,这居然是潘老师见到父亲的最后一眼,这也成了潘老师心中永远的痛。几天后,父亲的病突然恶化,紧急转往常州一院。作为儿子,潘老师本应在病床前照顾,但高考就在眼前,他只能托付姐姐帮忙照顾。病重期间,父亲好多次念叨:“儿来没……”潘老师知道,父亲是想看看自己。每当这时,母亲总是安慰说,孩子今年带高三,有空会来看你的。父亲也理解儿子忙,丝毫没有责怪的意思。

潘老师清晰地记得父亲临走的那一天。上午,母亲打电话给潘老师:“儿啊,能不能抽时间来医院一趟?”接到母亲的电话,潘老师就感觉情况不好,母亲虽然没有文化,但特别要强明事理,轻易不会麻烦子女。潘老师赶忙说:“我上午还有两节课,上完课就赶过去。”可潘老师哪里想到,他连父亲的最后一面都没能见到。中午,潘老师上完课,急急忙忙打车往医院赶,母亲的电话又来了。电话里,母亲哽咽地说:“你爸……你爸……他走了……”潘老师如遭雷击,母亲后面的话,他一句也没听到,泪水却止不住流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父亲操劳一生培养子女,到了该享福的时候,却等不到了。

人生中总是充满了许多遗憾,潘老师对辛苦养育自己的父亲感到深深的愧疚。今年,母亲已经88岁了。只要有时间,潘老师就会搀着母亲散散步,陪着看看电视,唠唠家常。潘老师最大的希望就是母亲能健健康康,等到自己退休的那一天,共享天伦之乐。

IMG_0211_爱奇艺.jpg

韶华易逝,信念不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潘老师是一位执着的追梦人,用满满的爱滋润和影响着每一位学生。潘老师说:“我要把每个学生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在心底”。纵使筚路蓝缕,也应砥砺前行,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让“桃李满天下”,不负这如花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