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高级中学
市级课题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高级中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网站 > 市级课题 >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深度学习研究 > 研究过程

讲座:深度学习之“深” 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深度学习研究)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蒋文庆  发布时间:2022-04-19  浏览次数:

讲座:深度学习之“深”

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深度学习研究)

蒋文庆

一、深度学习的内涵及特点

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相对应,它是以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为导向,围绕着学习主题,全身心参与、体验成功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人的认知过程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阶段和水平,记忆和理解属于浅层次的学习,对于学生知识的丰富以及学习能力的提升有限。而应用、分析、评价以及创造等属于深层次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深度理解、重新建构所学知识,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高阶思维的培养。高阶思维作为一种发生在较高水平上的心智活动,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以及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在课堂环境下深度学习的开展对于学生课堂学习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决策能力以及问题求解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高阶思维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度学习进而对学生高阶思维进行培养对于学生本人在未来的成长和发展也具有关键作用。 

我们所说的深度学习,必须满足以下四个要点:

1.深度学习是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而非一般意义上学习者的自学,因而特别强调老师的重要作用,强调老师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帮助。

2.深度学习的内容是有挑战性的人类已有认识成果。也就是说,需要深度加工、深度学习的内容一定是具有挑战性的内容,通常是那些构成一门学科基本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事实性的、技能性的知识通常并不需要深度学习。在这个意义上,深度学习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判断和建构学科基本结构的过程。

3.深度学习是学生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价值观全面参与、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是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社会活动,而非抽象个体的心理活动。

4.深度学习的目的指向具体的、社会的人的全面发展,是形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

  、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举措

  深度学习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课堂环境下学生深度教学的开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所以,在课堂环境下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开展,需教师和学生通力合作、共同努力,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发展。

  1.确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工作的灯塔和方向,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以及学生的学习质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确立客观科学的教学目标并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是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关键。记忆和理解属于浅层次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状态是针对所学内容的机械记忆,没有深入理解所学内容的真正含义,不利于学生深入学习的开展。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关注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这几个层面,帮助学生深度理解和迁移所学知识和内容,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类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理解与把握不到位。部分教师仅仅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这一层面教学目标,对于“过程与方法”层面的把握程度不够,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忽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教学内容的实现,使得教学的“三维目标”变成“一维目标”,影响了学生深度学习的实现以及能力的增长。

  2.全面解读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明晰教学重点

  教学内容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在课堂环境下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即帮助学生明晰课堂教学重点,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开展。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解读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首先,对所讲教学内容的背景知识进行解读,增强学生对于本学科背景知识的了解,有助于学生知识框架的建构;其次,对教学内容中与之前所学知识的连接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明晰新旧知识之间的异同点,帮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完成对于新知识的建构,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开展;最后,培养学生所学学科的思维模式,着重对于本学科学习方法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适合本学科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3.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提高课堂互动参与度

 课堂深度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课上所学的知识,还要求学生对于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在课堂教学环境下,要想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的传统学习习惯需做好以下两点:第一,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自身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教学设计也需加入学生之间交流讨论的环节,提高课堂互动参与度,促进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深化对于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第二,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学生构建学习共同体。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试,对于其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和小组进行一定的奖励,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积极思考和创新,让学生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实现。

4搭建课堂框架,形成合理教学模式

本课题的开展,搭建如下课堂教学模式,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培养、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方面来搭建框架。并借助“互联网+”进行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1)、区域认知:指人们对区域的特征、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意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可以从以下途径入手 :

明确区域位置:运用地图定位策略  明确区域位置,是区域认知活动的第一步,而这一步只有“迈”在地图上,才能走得坚实。地图具有直观一览性、地理方位性、几何精确性等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地图中空间信息图形等视觉语言,读出区域的空间位置及其相互关系。

 明晰区域要素  区域要素是指区域系统的主要成分或部分,主要由自然要素(地形、气候、河湖、植被和土壤等)和人文要素(人口与人种、语言与宗教、民族、经济、文化和政治等)两部分组成。各区域要素是构成区域知识的最基本单位,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决定了区域系统的主要特征。并且这些要素还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明白区域特征:任何区域要素的联系最终都是在一定的地域中展开的,而特定的地域总是具有一定的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征,总要给地理事物打上强烈的地域烙印,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

2)、综合思维:指人们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和能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要从以下途径入手。 

注重知识思维导图的构建,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发展。在地理教学中,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促进思维能力培养的内容,同时为完善地理知识结构,地理教师可以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知识体系的建立,使学生完善知识体系,以便熟练运用。

从生活实际入手,逐步完善地理思维能力。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实际上对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再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对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

养成阅读地图的习惯,培养学生各方面地理思维能力。地图是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也是形成地理表象进行形象思维的有效手段。 经常阅读地图,综合地图要素,归纳区域地图特征和地理演变过程,既有利于形象思维又有利于抽象思维。读图和分析图的教学,从读图的感性认识到分析图的理性认识是培养学生进行地理思维的一个重要手段。  

3、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和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 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可以从以下途径入手,1.利用地理模拟实验和演示, 2.利用地理教具的制作, 3.利用地理角色扮演, 4.开展地理观察和测量, 5.开展乡土地理调查, 6.开展地理野外考察。

4、人地观念: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对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要从以下途径入手1. 是正确认识人地关系。一方面要了解人地关系的内涵,即“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互感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反映了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与作用,另一方面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与把握,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顺应与抗衡。” 2.是挖掘教材人地协调素材,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地地的协调,即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协调发展、统一演化的,教师着重引领学生形成地理环境整体观的形成。

5、推进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从结果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转变

  良好的学习评价方式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改进自身存在的缺点,对于学生深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在深度学习中,不以成绩高低来评价学生,而以学生对知识是否充分理解、是否在学习过程中运用批判性思维以及是否进行深度思考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这就要求在教学评价中必须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结果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在教学评价过程中,不仅要判断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接受,积极主动的学习是学生开展深度学习的基本前提,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也具有积极意义;而且要同时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既要考虑学生的成绩,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深度学习的开展,从而推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