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高级中学
市级备案课题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高级中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网站 > 市级备案课题 > 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对话教学的实践研究 > 研究动态

“起点”作文升格训练教案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课题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9-04-24  浏览次数:

 《高三议论文之深刻性》

“起点”作文升格训练教案

 

【教学目标】

1、交流“起点”作文二次修改中遇到的问题。

2、学生通过分享修改文段总结修改的得失。

3、运用追问法、问题群设置法让议论思维具有深刻性。

【教学重点】

1、交流“起点”作文二次修改中遇到的问题。

2、运用追问法、问题群设置法让议论思维具有深刻性。

【教学方法】

对话、追问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起点”作文二次修改中遇到的问题。

1:在现有文本上,立意难以深刻。

2:不知用哪个例子?找不到合适的例子。

3:例子太长,需要删改的很多,担心字数不够。

4:思维断层,难以推进。

5:揆诸当下,停留表面,立论浅,隔靴搔痒。

归纳整理出同学们所反馈的共性问题:

1    事例:不合适、太长、不会分析。                                                                                         

2    结构:断层、难以推进。                                                                                                              

3    现实:就事论事、隔靴搔痒。                                                                                                             

 

二、强调2019年江苏高考考试说明:

发展等级

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逻辑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师:议论文重在理性思辨和有逻辑地分析说理。同学所反映的以上三类共性问题,本质上都是思维缺乏深度和广度造成的。例如,同学认为找不到现成的例子时,首先需要冷静思考,“要找的例子用于证明什么观点?”观点都没有确立的情况下,又怎么可能找到相关的论据呢。就好比,你在找一列航班,可是你连去哪里都没有确定,你的寻找肯定是徒劳无功的。再例如,思维出现了断层。具体断层在哪里?上文论述了什么,下文将要论述什么。这些表面是语言的推进,实际是思维的推进,是不断的深入挖掘原因、危害、本质的过程。

 

三、比较分析下面考场作文和二次修改作文的得失。

1、考场作文

大国走向强国的起点

历史书上记录着民国时期生活的一张张黑白照片,总给我一种淡淡的不真实的感觉。不过百年,这片土地上的改变便叫人难以置信。中国,已经由落后的大国踏上了先进的强国的起点。

对于中国人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不管是“两弹一星”研制成功,还是“四个现代化”的提出,都彰显出科技进步对中国迈开步伐走向富强的巨大作用。我们对科技进步主要持“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乐观精神。科技的进步,可谓是中国踏上新征程,走向未来的起点。

科技的进步最直接的体现便是我们军事力量的显著提升。钱学森的毅然回国,加快了我国对原子弹等军事武器的研发,让我们有底气站在列强的对面,有底气地提出“保护领土完整”“保卫民族和国家主权”。在军事上的实力提升,使我国能够完全地平稳地强大自身,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主义社会。它保护我们安稳踏上漫漫强国路的起点,也推动了我们从起点向前走。

科技的进步又推动了人民的无知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进步。

中国举世闻名的匠心技术——铁路。中国的铁路的研究可谓是深入彻底,而中国建造的铁路也分遍于全世界。不仅仅是铁路,整个交通行业都有着质的飞越,由一开始引进外国的汽车到中国开始自己制造汽车到中国的汽车被认可,其中的巨大推动力便是不断发展的科技。

而中国现在带有中国元素的文化产品也受到全世界的追捧。例如,中国的电影行业正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从《流浪地球》开始认可中国电影行业的发展。中国科幻电影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世界科幻文艺创作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故事。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梁启超曾以此勉励青年,让我们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用理想和激情追梦。用知识和技术为中国进步献力,为中国踏过强国之路的起点尽一份力。

 

2、二次修改作文

走好自己人生路的起点

一个人究竟怎样才能在人生道路上,留下自己的闪光足迹,做出自己的贡献呢?我的回答是,选一个鲜有常人选择的起点,然后勇敢走下去。爱因斯坦说:”如果一生都只在模仿前人,那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进步和发展更无从谈起。”

鲜有常人选择的起点不是指那些违背客观真理,注定没有终点的起点。而是一般人难以想到或者即使想到也因为通向终点的路途中布满荆棘而无奈放弃的起点,它通向的是一片未曾或鲜有人探索的新领域。

法国作家司汤达说过:“一个具有天才禀赋的人,绝不会遵循常人的思维途径。”一条被无数人涉足的道路要如何才能走出自己的闪光足迹?揆诸当下,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已经成为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徒有一身的才学和能力,却找不到一个施展才能的平台。这不仅是对个人,也是对社会的一种巨大损失。究其根本,何曾不是因为大部分大学生追求“铁饭碗”而不知变通。“铁饭碗”这条路不知被多少人走过,那我们要有何等杰出的才能和奇特的机遇才能在其中走出自己的步伐、踩出自己的脚印?

抛开现有的成就毅然选择一条鲜有人走的道路是值得我们钦佩的。沙漠卫士——王文彪,曾有一份外人看来十分体面的工作——在政府部门当秘书。可在他29岁那年,他毅然做出了一个让人惊叹的决定:主动扔掉自己的铁饭碗,到沙漠里种树。这看似可笑不可理喻的做法,他却坚持了8年。终于,他在沙漠里建立起了一道绿色屏障,还获得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地球卫士奖”。王文彪的成功,正说明了敢于走自己的路成就的辉煌远大于亦步亦趋前人脚步所获得的成就。倘若王文彪不辞职,恐怕中国只是多了一个籍籍无名的政府机关秘书,而少了一位全国文明的治沙卫士。

由此观之,每年从众多高校毕业的数百万大学生们,想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没有必要去挤“铁饭碗”这条独木桥,应分析和思考当代社会的具体发展趋势,了解人才需求市场,抓住人们内心的需求。例如,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加上生活中来自上位者的批评、对手强大等影响,人们心中逐渐缺乏对自身的信任。我们可以抓住这种心理,开创出专门鼓励这类人的职业。既可以实现自身价值,又帮助他人生活的更好。

但是人们对于新兴职业的出现,总抱着不认可的心理。所以我们要坚持自我,保持自信,时刻勉励自己、直面质疑、永不放弃,才能在这片职业新领域,留下足迹。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梁启超曾以此勉励我们。前方道路千千万,各有各的起点,唯有敢于推陈出新,另辟蹊径,才能让我们与众不同,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师:这是某位同学的考场作文和二次修改作文。大家可以读一读,尝试根据高考作文评价标为这两篇文章打下分。

1:我觉得第一篇得分在47—48分之间,因为他的立意很宏大,“大国走向强国”,我就只想到个人,没有想到国家。第二篇得分在52分以上,结构推进很有条理,例子用的准确,还反观当下,很有现实意义。

2:我觉得第一篇得分在42分左右。立意虽然宏大,但行文中游离于作文材料,与“起点”关系不大,而且文章没有明显的深入,停留在大国表面。

3:这是我的文章,考场得分为43。在二次修改中,我注重了逻辑推进,由起点的定义切入,提出我的观点“走一条鲜有人走过的路”,并结合治沙卫士和当下青年人的职业选择进行了原因、本质和结果的分析。我认为我的二次修改作文在用例和结构上都实现了升格。

师: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二次修改作文作如下点评:①用例角度:王文彪选择常人鲜少选择的治沙工作。②结构角度:选常人鲜少选择的路,勇敢走下去——定义常人鲜少选择的路——这条路的价值——揆诸当下——寄予期待。 ③现实角度:毕业大学生热衷“铁饭碗”,害怕自主创业。与考场作文相比,用例、结构和联系现实三个角度都展现了思维的统一性和深度,可以定为55分作文。

 

三、如何使“起点”作文思维具有深刻性?

[方法传授]

1、逻辑追问:

①追问材料中隐含的前提和假设。

②再追问反例。

③追问原因。

2、自我辩驳(与自我进行对话,一问一驳)

3、呈现问题群:

师:我们暂且以材料中核心句“起点,意味着从零出发。”作为问题的出发点,开始我们的追问。

1:什么是起点?

2:零指什么?

3:为什么要从零开始?

4:一定要从零起步吗?

5:零是否意味着放弃以往所有的经验、教训、学识?

6:为什么要从零起步?

7:无限可能、收获、希望

8: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9:扎实、稳步前进、创造、勇气

10:为什么?

11 :锤炼自身的实力、挖掘潜能、独辟蹊径

12:哪些人从零开始过?

13:“三千越甲可吞吴”勾践

14:“富甲一方”陶朱公

15:“弃文从武”班超

16:一国两制、灾后重建

师:既然从零开始这么重要,是不是现实中很多人都敢于从零开始呢?

1:我就不敢。

师:为什么呢?

2:从零开始太辛苦。

3:从零开始有风险。

4:家长都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拼命买学区房。

5:如果选择的注定是一条走不到终点的路,我们不愿意也要回归起点,从零开始。

……

师:大家的追问非常的激烈,很多同学或许还意犹未尽。我将大家追问呈现的问题群整理到了黑板上。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会惊奇地发现,我们对起点进行了深入、广泛的思考。有现实问题的再现、有原因的追问、有本质的挖掘、有事例的列举。说到底,写作就是自我与自我的交流与对话,让自我的假设面不停地与自己质疑辩驳追问,质疑辩驳追问过程的呈现即理性思辨的过程。本课开始时,呈现的三类修改问题,在这种质疑辩驳和自我解答中将迎刃而解。

四、作业布置

运用自我辩驳、逻辑追问、呈现问题群的方式三次修改“起点”作文。

以下是一篇同学二次修改时“没想法,无法推进下去”的文章,请大家群策群力使之具有深刻性。

从零开始,重新出发

人生不止一个起点,在前进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荆棘。若是拼尽全力,也无法解决困难,那就要敢于从零出发。(原开头:起点是从零开始,起点也是重新出发。从牙牙学语到博览全书是从零开始,从初中中考进入高中是重新开始。将来走入社会,开始工作是从头开始,整装出发。)

我们总是不断地在人生路上重新出发,到达一个个终点,又从起点再次扬帆起航,去寻找梦想的目的地。

这样的我们是浅陋的,仅仅是为自己而活的。中国的强盛发展总是离不开那些以民族和谐、国家富强为起点的前辈们。

范仲淹云:“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些先生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国繁荣富强的起点。

南开系列学校创始人张伯苓先生以教书育人为起点。尽管建校初期资金紧张,步履维艰,他毅然咬牙坚持了下来,只为了那颗为国育才的初心。在课堂上,他认真专注;在体育课上,他让同学们换上短裤,师生一起跳绳、踢球;他也是第一个公然说出手淫危害,不准学生去妓院的老师。这些都是他在中国大地上的从零开始,不停地摸索,为国家出发。

先生先生了百年,后生后知在此间。

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先生出身名门望族,祖父是前清广督。他从小就出国留学,博学多见,才华横溢,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精通二十多门语言,各类学科也十分擅长。在他前往西南联大任教时,他的所有珍贵资料、书籍都在途中被战火销毁或被小偷偷走了。他到学校时,什么都没了,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凭借自身扎实的基本功,他手编了两本史书,以此来讲学。

他编写《柳如是别传》时前后花费了十年。条件再艰难,他也要完成这部书,凭借上海传来的资料,他收拾心情,重新出发,在离世前终于完成了这部著作。

人生不会一帆风顺,人生总是布满荆棘,人生有走不完的旅程。但无论走多远,走多久,都不要忘记自己出发时的起点,真正做到不忘初心,为将来的自己打造一段锦绣前程。

要敢于从零开始,重新出发,无论处在高还是低的起点,都要能做到重新开始。

师:老师先做一个示范。

针对第“我们总是不断地在人生路上重新出发,到达一个个终点,又从起点再次扬帆起航,去寻找梦想的目的地。”

自我辩驳:我们指所有人吗?

逻辑追问:起点是上一个终点还是最初的起点?为什么到了终点还要去寻找梦想的目的地?不断重新出发是不是你的起点本身就有设置不当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