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高级中学
区级课题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高级中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网站 > 区级课题 >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研究 > 课题概况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研究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课题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1-09-07  浏览次数: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研究

湟里高级中学  薛韩飞

一、研究背景

德育工作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一所优秀的学校,应是以德育教育为核心来开展教育和教学的;一名优秀的学生,应思想优秀,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评判是非、善恶的标准应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首先是对整体培养目标来讲的;其次,要求每一个教师成为德育工作者;第三,要求每一门学科都应当从本学科的实际和特点出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了使学生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由过去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课程功能和目标的调整,使传统教学模式面临着变革。在新课程标准中,各学科都蕴含着这样的思想: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反映学科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课程。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目前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是:学生课程繁多,课时紧张,学科知识容量大,作业量大,考试频繁,导致学生的负担和心理压力大;教师注重学科中知识与技能的分析和挖掘,往往忽视学科中有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知识点;教师注重三维目标中的知识和技能的检测,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否达到;除了学校组织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和课外兴趣活动外,德育教育主要依靠政治课和班会课,德育的载体范围较小;知识的授受占去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德育教育活动在时间分配上处于劣势地位;学生德育的评价往往是以一好带三好。因此,德育教育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却是非常尴尬的,往往成为学校喊得最响,抓得最软的一项工作。

学生的道德不是直接教会的,更多依靠间接的熏陶和感染。因此,笔者认为:许多德育教育的内容蕴含于各学科的内容、活动和练习之中,如何开发和挖掘课程资源中的德育知识点,如何结合实际教学,有效找到德育的切入点和途径,进行德育渗透,很有必要,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和思考的。有关本课题的研究,教育领域中目前尚比较少,希望通过研究,能将学科教学和德育教育有机渗透,达到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相关课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方法指导作用。

二、理论基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各学科教育活动中都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文化知识、态度技能、价值观念和道德人格的全面、和谐、均衡的发展。加强道德教育在新课程各学科中的渗透,有利于“整体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习理论研究表明:人的学习不仅包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经验的获得、思想的改造、品德和态度的形成、行为的改变。也就是说,学习过程是知、情、意、行等心理要素共同参与、共同活动的过程。学习的结果不仅是以获得知识为唯一目标,应该是三维目标的统一。

三、概念的界定  

德育教育:本课题指包括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几方面的教育,它贯穿于学校的所有工作之中。其中,占据着学校工作的大部分时间的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指教师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以课程资源(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为载体,注意因势利导,在学生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把道德教育融入教学中,使德育教育有机渗透,淡化德育痕迹,让德育在教育中自然而然地进行,增强德育的渗透性和效果,从而达到知识、技能和道德教育的同步发展。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

    研究目标:

目标一:通过课题的研究,树立科学的德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目标二: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广大教师逐步掌握与德育相关的基础性理论,如德性论、德育论、系统论等,并坚持以这些德育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积极探索和实践符合实际的且行之有效的学科德育的方法及途径。 

 

目标三:通过课题研究,总结出学科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准确提炼和寻找到学科德育的切入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力争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增强学生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及心理素质方面有所突破,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法纪素质的全面提高。 

目标四:通过课题研究,形成合理的德育渗透评价方案。

 

 

研究内容:

1、教材的思想内容、暗含的价值取向对学生德育影响的研究

德育贯穿于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的整个阶段,是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首先要做到认真钻研教材,注重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思想道德元素和价值观取向,确立明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并在课堂中贯彻落实。

2、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师的道德素质对学生道德的影响的研究。

课题组加强学习相关的理论与文件精神,有《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及德育《纲要》、国务院印发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道德论》等。教师要注重收集与课程相关的德育素材,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探讨地理问题和现象,在教学过程中使师生的素质得到共同发展。

3、在学科教学中,关于德育渗透的切入点的方法和途径的研究。

认真研究地理学科的特点、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总结归纳出地理学科与德育的结合点。教师可在日常生活中寻找与地理教学的结合点,如在“环境保护”中,让学生调查身边的环境的演变,写出调查报告,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4、在学科教学中有关德育渗透评价的研究。

通过第一阶段的研究,逐渐形成评价机制,采用自评,他评,教师评价,学校评价,综合考察学生道德素质。

五、保障措施:

1、加强课题研究的组织和领导,有教科室组织,参与和督促。

2、认真执行学校课题研究制度,奖惩制度,加强课题管理,课题研究经费由学校财政支出。

3、课题组成员都是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其中有3人是高级教师

4、组织教师进行学科中德育渗透的培训,经常开展学科中德育渗透的研讨活动,提高教师在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的能力。

、研究方法和原则

研究方法: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研究原则:方向性原则、可行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创新性原则。

 

 

 

 

、研究过程和步骤

1、准备阶段:(2009.12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查阅有关文献资料,收集相关素材,确立课题,撰写课题设计方案,组织课题组

2、研究阶段:(2009.22010.10

第一阶段:(2009.22009.10

A、运用调查法,课题组成员分析在学科教学中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归纳总结,探讨旨在进行德育渗透为目标的有效整合的方法和途径,形成调查报告,为行动研究作准备。

B、进行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理论学习,教学设计研究,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研讨。

C、运用行动研究法,通过研究课,阶段性教学反思、课题组讨论,专家引领,对德育渗透的策略进行研究。讨论德育渗透课的评价方案。课题组成员撰写研究论文。

D、写阶段性研究报告。

第二阶段:(2009.102010.10

在第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归纳阶段性研究成果,分析存在问题,确定第二阶段的研究方向,用行动研究法进一步完善对本课题的研究。

3、结束阶段:(2010.102010.12)

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有关文档,课题组研究课题结题工作,撰写结题报告。

八、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论文、教学反思阶段性总结、实验课教案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