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高级中学
江苏省级课题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高级中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网站 > 江苏省级课题 > 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高中地理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 > 课题成果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生成(蒋文庆)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蒋文庆  发布时间:2015-04-07  浏览次数: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生成

             ――高中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加快了信息化向社会经济各方面的渗透。数据量正在飞速增长,现已进入了大数据时代,数据是一种生产资料,要学会筛选、分析和引用数据,大数据是下一个创新、竞争、生产力提高的前沿。这对学生信息化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目前课程资源的单一和缺乏,导致师生之间的互动缺少载体,学生缺少时代性和生活性的学习素材,不利于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开展,课堂动态资源的难以生成,意义建构难以实现。要重视同一课程下传授知识的普遍性,也要强调因材施教,适应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特征,满足学生信息化素养的发展需求,所以要拓展地理课程资源的外延和内涵。地理课程资源内容广泛,而学生是其中的组成部分,也是最有活力的资源要素。本文主要就学生资源的开发谈一些想法。

【关键词】:大数据 科学预设 灵动生成

一、创设课堂动态生成资源预设平台

1、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营造课堂生成的平台。

好的课堂教学能创设一种高屋建瓴,统领整课,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让每位学习者身临其中,触景生情,都有一种探究新知的渴望,奋力向前的冲动,使他们处于一种“愤悱”的状态。创设教学情境必须体现新颖性,使学生乐于创新学习,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体现空间性,使学生敢于创新学习,课堂留有一定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对学生的新想法给予鼓励,使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体现竞争性,使学生勤于创新学习;体现可延性,使学生精于创新学习,课堂结束,应设法在学生心理上留有余味,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体现接近性,符合“最邻近发展区”理论,使学生经过努力思考,同化和顺应才能解决问题。

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现代教育技术得到普及,学生能充分利用视觉和听觉去获取知识,综合利用多种分析器进行学习。促进现代教育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地理课堂动态资源的生成与开发。(1)可以创设物质性情境。地理现象和事件具有时间跨越长,空间跨越广的特点,利用网络资源,数码作品等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真实的或虚拟的物质性情境,则能栩栩如生地再现地理现象和事件,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2)可以创设多媒体情境,诸如运用ipad、电影、电视、电脑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创设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情境,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提供相应的信息,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他们的感受和体验。(3)可以模拟现场情景,诸如模拟现实情景,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触景生情,用“心”体验,感悟生活。地理学习都可以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只要每位地理老师围绕课程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从课文内容出发,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完全可以跨越时空,促进课堂动态资源的生成与开发。

2、创设民主平等的氛围,搭建师生动态交流的平台。

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要倡导民主、平等,沟通、合作,互动、交往的师生关系。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就无法对话,就无法敞开自己的胸怀,彼此接纳对方。在课堂教学中,保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就是要能够营造师生、生生动态交流的良好氛围,促使学生有一个主动参与的心向,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自主发展。沟通、合作是作为教学资源师生关系的生态条件。在沟通与合作中,对话得以展开,教学得以深入,离开了沟通与合作,师生将处于独立状态,教学将不成之为教学。互动与交往是在沟通与合作基础上的进一步行为。它不只是师生的教学存在状态,而且还是教学得以进行的基本手段。师生在互动与交往中实现着多种多样的视界融合,不断地修改着自身的视界、观点和思想。   

二、科学预设有弹性

首先是教学目标的弹性设计。不能将目标仅仅局限于认知,还要考虑到学生在课堂中可能达到的其他维度的目标。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在认知水平、生活经验上有差异性,因此对他们在三维目标的要求应各有侧重,学习目标应接近每位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如学困生的学习目标定位于知识和技能,优秀生的学习目标则定位于三维目标,使每一位同学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又要考虑到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对于学生的反应,临时作出适当的调整。

其次是教学过程的弹性设计。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不能绝对化,重要的是水到渠成式的巧妙引导。教师既需要在课前尽可能地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可能”加以猜想推测,又要具备良好的教学敏感,在课堂中准确洞察学生心灵的秘密,敏捷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纵纵即逝的变化,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适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形成新的教学步骤,使课堂教学更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让学生思绪飞扬,兴趣盎然,使师生积极互动,擦出创造的火花,涌现新的问题和答案,使教学过程呈现动态生成创生性质。

第三是教学内容的弹性设计。如何使用教材,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是区分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标尺。新课程、新理念要求要求教师用教材教,是引发出动态生成资源的依据。备课时要对三套不同的教材内容进行比较,借助网络资源,旁征博引,从而选择确定一种较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70%左右要紧扣正在使用的教材,30%左右要纵横渗透,综合整合,作相关发挥。备课要掌握教材的整体结构,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经验、现实生活和兴趣爱好出发,依据三维整体目标,选择、增加、筛除、修改、整合“教材”为“学材”,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合理取舍讲课的内容,将达到事半功倍的境界。

第四学生作业的弹性设计。让每一位学生成功地完成作业,尤其是让学困生能考出好成绩,从而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作业的设计上要有针对性,在同一类型的题目中,题目难易要有区分度,让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有选择性地选做,贴近学生“最邻近发展区”。教师针对学生的作业情况,再次提出新的要求,或降低难度或提高难度,不断开发学生的潜力。

三、灵动生成孕精彩

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的,虽然教师课前有科学的预设,但在与文本对话、师生、生生思维碰撞的过程中,随时都有出乎教师“预料”的信息生成。教师要结合自己的预设,迅速识别和捕捉这些生成资源,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激活资源,及时开发、运用资源,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和轻松,不轻易放弃课堂中的任何一个细节。

1、把 “不和谐”的音符也放到乐章中。

“不和谐” 音符出现时,若装聋作哑,则将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若严词斥责,将泯灭学生智慧的火花;若敷衍搪塞,将使学生疑窦倍增,如坠云雾。不如了解“不和谐” 音符背后的真相,继而因势利导,把学生的“脱轨”的思维引导到有价值的发现上来。在学“中国的旅游业”时,许多学生都陶醉在泼水节所营造的欢乐气氛中,突然有一位学生问:“现在地球上的水资源越来越少了,傣族人民过泼水节要泼掉许多水,这不是在浪费水资源吗?”课堂的气氛和教学节奏显然被这“不和谐”的音符的打乱了。这时教师对这位学生却大加赞赏,并引发全班同学进行思考: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这什么告别高兴?这里的“水”到底是什么含义?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经过讨论、交流,最后明白了这里的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资源,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内涵,它象征着尊敬、友爱和祝福。我们相信,虽然傣族人民生活在水量充沛的热带雨林地区——西双版纳,但爱水的民族,肯定最懂得水的珍贵。虽然教学过程被打乱了,但却有着意料之外的收获。课堂中,偶尔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但是正因为有了它们,才能演奏出真正的生命之歌。

2、错误也是一种课程资源。一个正确的认识,一个创造发明,无不历经数次与错误的周旋,历经错误到成功的尝试各体验。学生是发展中的学生,课堂会因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当一些有普遍、典型意义的错误出现时,教师要及时捕捉、提炼,进行开发,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为“学习的最好材料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既不能奉送“真理”,也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利用学生错误中的可利用因素,进行引导、追问暗示,或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及时纠正。那么,即使是错误也变得异常美丽。例如:《人口的合理容量》一节中,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其中,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有一位学生回答: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决定因素,这应该是一个错误的答案。这时教师可设问,资源到底是决定因素还是主要因素呢?此时,学生应该是十分感兴趣的,引导学生很好地开展探讨,有利于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见,教师机智地实现错误背后的创新价值,能使错误变成有效的课程资源。

3、尝试理解和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保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能够营造师生、生生动态交流的良好氛围,促使学生有一个主动参与的心向,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自主发展。

在“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中:师:黄河之水天上来,这里的“天”是指什么?大部分学生说:来自云层的降水。一个学生声音较大:海洋。(有的同学大笑)教师点出了电子地图(中国降水量分布图)——应该说通过降水量来分析水资源的多少是比较好的设计。师:(面带笑容)应该来自降水。评析:其实,那个学生的答案不但正确,而且比较深刻。我们不能肯定这位老师的专业知识是否扎实,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他没有诚恳地聆听那位学生的发言。学生由于各自经验差异,观点不同,产生认知差异是正常的,是应该被积极鼓励的。同时,教师满足学生这种自然产生的需求,才更有可能使教师和学生都有所成长。学生的不同意见、不同答案、学生之间这种轻微或者较重的“嘲讽”,都应该是我们教师充分利用好的“可以成为高质量的动态生成课程资源”的“生成事件”,这是“丰富的矿产”。

可见,我们在教学中要主动、善于捕捉那些闪动着灵性的生成性资源。不轻易放弃课堂中的任何一个细节,即使只有一瞬间,也要把它抓住,让它激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四、勤于反思续生成

教师除了进行有弹性地科学预设,智慧调控之外,要注重勤于反思,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使课堂教学达到“教师引导学生,学生推动教师;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坐春风”的境界。同时,通过勤于反思不断地积累教学智慧、完善知识体系、提高感悟能力,能更好实施生成性教学的有效策略。教学贵在反思,反思贵在坚持。反思可分每日、每周和阶段性反思;也可分每节课后和每一单元反思,记录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和所感,有话则长,无话语短,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之收获。

一是反思精彩之处。每堂课都可能有精彩之处,或是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或是灵活调控教学目标,过程的设计,内容的选择与组合,或是引导巧妙、应变灵活的教学机智等。凡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使动态生成的做法,都要详细记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改进、完善、推陈出新,由经验上升到理论。二是反思败笔之处。一节课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一定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教师课后应进行冷静思考,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出深刻的反思,同时剖析这些疏漏、失误的原因,找到相应的对策和方法,避免第二次犯同样的错误,变这次的失败之处为下次的成功之笔。三是把握灵感闪现。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思维的交流、碰撞,情感交流不断融洽,往往会有灵感闪现。捕捉住这些智慧和思维火花非常重要,因为他们突然而至,转瞬即逝,不及时记录,以后的教学也就丧失了好的素材。四是勇于重新设计。静心反思一节课,一单元的教学流程,教学目标的定位有何突出,组织教学有何突破;作业的设计有哪些创新;提问是否到位等。假若再上该课,应如何设计呢?及时写出再教设计的构想,可以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本文获市年会三等奖

【参考文献】:《走进新课程》主编 朱慕菊

                   《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理论与实践》主编 朱志平

《教师专业能力培养与训练》主编 周广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