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高级中学
江苏省级课题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高级中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网站 > 江苏省级课题 > 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高中地理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 > 课题申报

省级课题材料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蒋文庆  发布时间:2015-11-10  浏览次数:

项目类别:
 
 
编号:
 
课题类别:
 
 
 
 
 
 
江 苏 省 现 代 教 育 技 术 研 究
2014年度课题
 
申报、评审书
 
 
 
 
课题名称:
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高中地理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
课题主持人:
蒋文庆、冯梅花
所在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高级中学
E-MAIL
wj****wq@163***
办公电话:
 
移动电话:
138****7369
邮政编码:
213151
申报日期: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2013年12月

一、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1.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加快了信息化向社会经济各方面、大众日常生活的渗透。数据量正在飞速增长,已进入了大数据时代,数据是一种生产资料,要学会筛选、分析和引用数据,大数据是下一个创新、竞争、生产力提高的前沿。这对学生信息化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在教育部引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了: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以往的地理课程,教学大纲是“教”的纲目,教科书是“教”的素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的信息单一而狭窄;教师奉行教教材,强调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由此带来的教学过程是“教”的方法,课堂教学的基本格局就是“教师讲,学生听”。不利于知识技能的形成,不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不利于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树立,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制约着地理课程改革的深度和效度。在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课程资源的单一和缺乏,导致师生之间的互动缺少载体,学生缺少时代性和生活性的学习素材,不利于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开展,导致知识难以内化,课堂动态资源的难以生成,意义建构难以实现。
针对我校是一所农村高中的地域差异性和学生的个性差异性,既要强调在同一课程体系下传授知识的普遍性和因材施教,更要强调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特征,学生信息化素养的发展需求选择不同的课程而教,要拓展地理课程资源的外延和内涵。随着新课程改革持续推进,我们欣喜地看到,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尝试与探索,在教学中融入了大量资源,用“用教材教”正不断颠覆“教教材”的倾向,一定程度上带了课堂的活力和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但这些资源的引用很多没有进行筛选、整合和开发,没有进行整理,分类和归纳。
 本课题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云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进行信息化课程资源的选择、筛选、开发和整合,使单一教材充实,形成信息化课程资源,有利于师生之间互动,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开展,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课堂动态资源的生成,有利于地理课程改革的深度和效度。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开发高中地理信息化资源,对教材资源进行“补充”和 “完善”,增添时代感强,符合学生学习和生活需要的信息化资源,开展师生的互动和对话,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通过我组教师的个人开发和团队合作,搜集信息化课程资源,从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角度出发,进行资源的分类,归纳,筛选,整合,形成信息化资源储库,进行开发和运用,以及共享。

 

2.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如今,电子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教材增添了许多热点信息,生活需要、时代节奏感强的信息,是对教材的“补充”与“丰富”,地理信息化资源异军突起,为地理课程资源结构的优化提供了动力。大大拓展了地理科学的视野,扩大了对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的人地关系的认知深度;能实现国家所规定的地理课程目标,为地理教师提供信息化教学素材、条件和手段,地理课程资源外延和内涵扩大了,内容更为丰富多样,更好地贯彻地理教育思想;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究性的各种理论学习和创造性的地理活动,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思想,广泛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不断拓展学生的学科深度。所以说,地理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对地理课程目标的全面达成、对地理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师专业化发展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的理论价值在于:
将对学校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和运用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将对学校微课程和微视频的开发方法提供理论指导意义,将对学校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网络服务于更为广泛的教学空间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是学校发展所需要的,教育发展所需要的,更是时代发展所需要的。
3.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已有基础:信息化课程资源契合地理学科特点,具有多媒体、非线性、交互性等特点,能逼真地模拟地理环境的变化过程,能跨越地理事物的时空界线,能提供时代性和充满生活情趣的学习资源,深受青少年学生的喜爱;教师的教学中,经常制作课件,经常运用信息化资源作为教材的补充。保障条件好,学校的局域网已覆盖整个校区,学校有两个网络化教室;基础条件好,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有四位高级教师,两位一级教师和一位二级教师,都有良好的信息技术修养,在信息技术比赛中都获得不同层次的奖励。
研究力量:课题主持人,中学高级教师,擅长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组织能力,主持过市级课题和区级课题的研究。吴国庆老师,中学高级教师,主持过省级的有关现代教育技术的课题,有较高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和能力,常年撰写博客。冯梅花是市级骨干教师,都深入教学第一线,有丰富的研究经历,教研水平比较高。其他老师,教学热情高和教学研究氛围浓厚。
前期工作:从确定这一研究主题以来,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并分头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在收集材料,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召开的研讨会,就高中地理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和运用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交流研讨,对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等进行了讨论,初步达成了共识,形成了课题设计的基本框架。

二、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1.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现代教育技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云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地理信息化课程资源: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或网络环境下运行,可以实现共享的多媒体教学材料和学习对象信息化资源。在内容上它达到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高度集成,在结构上它采用超文本的快速链接和友好互动,在时空上它可以进行扩充与资源共享。旨在为实现地理课程目标达成而开发创生的以电子信息表达的教学素材、案例、条件和手段。
支撑性理论:
(1)、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同时也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教师则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合作者。本实验将自觉地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将教与学有机地、和谐地统合起来,探索优化教学过程的方式、方法。
(3)、创造性教学理论:是一种发展性教学,重视学生思维过程,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操作获得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优化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是一种问题解决式教学,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激励学生独立探索,启发和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是一种动态性教学它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探究形成结论、了解规律、发现真理,同中求异,异中求新,新中求优,是一个不断前进和不断深入的动态过程。
 (3)、探究学习理论:最早提出在学校科学教育中要用探究方法的杜威,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人类正是在对求知领域的不断探索中获得发展的。
2.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研究目标分解与具体化)
理论假设:通过“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高中地理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地理组教师能学会搜索、整合和制作符合课程标准,与教材相关的,贴进学生生活的课程资源,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和实践,唤醒地理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形成既具备新课程理念,又具备新课程教学能力的高素质的地理教师队伍。
2、通过研究和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得到发展,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培养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3.研究内容设计(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的设计)
(1)、对课程资源,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基本理论和成果经验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
(2)、教师开发、整合地理信息化资源,形成信息化教学案例和课件资源库。
(3)、通过对信息化资源的应用,转变教学工作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4)、结合学校和学生情况,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培养学生信息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4.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阶段负责人)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学习有关理论,起草课题设计,成立研究组织,构建研究网络。
负责人:主持人
第二阶段:理论研究阶段:课题组成员学习文献,网络搜索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资源,地理信息化课题资源的含义,原则和方法等进入深入的理论研究,开展广泛的实践观察,形成理论札记,负责人:全体课题组成员;开展教师和学生的调查分析,撰写调查分析报告,负责人:主持人
第三阶段:实践阶段:
          1、教师收集、整合、开发地理信息化资源,分门别类,合理归类,建立信息化资源云存储库。负责人:全体课题组成员;
2、教师开发、整合地理信息化资源,形成信息化教学案例和课件资源库。全体课题组成员;
3、结合学校和学生情况,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培养学生信息化素养和综合能力。全体课题组成员;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对本课题研究过程、研究成果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形成完整的一套资
源库,做好结题鉴定准备工作,在本校和本区其他学科宣传推广。负责人:主持人
5.研究方法设计(对应研究目标、内容过程进行某一方法的具体设计)
1、文献法:丰富的教育文献资料积累了无数有关教育的事实、数据、理论、方法、以及科学假设,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搜集、分析和研究现有的与课程资源开发相关的文献资料,从中选取出适用于本课题的资料信息。
2、行动研究:根据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实验,在行动和实验中学习研究,改革创新、总结反思,不断修正、完善地理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的实施方案,逐步形成材料翔实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库。

 
 

6.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本课题的研究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校教科室的直接领导下进行开展,参加的教师都处在教学第一线,是学校教学的骨干力量,其中一位是副校长,一位是教科室主任,主持人是地理教研组长。教师都配备有笔记本电脑,学校局域网一直畅通,有两个多媒体网络教室,学校的每个教室都配备投影仪。在课题研究费用方面,有专门的课题研究费用。所以从组织分工,人力、财力和物力方面,都为本次课题研究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7.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及预期完成时间)
1)预期研究成果形式及数量
研究方案,中期报告,高中地理信息化资源库(教学案例,课件),相关论文3-4篇,研究结题报告。
2)预期结题时间:
 
 
四、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意见

 

本课题申请书所填写内容属实,我校会按照课题设计的要求提供研究所需的时间和条件,会承担本课题的日常管理任务和信誉保证,如果立项成功,同时我校一定会提供本课题所需的配套相关研究经费。

   

负责人(签字):吴国庆
 
单位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