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高级中学
国家级课题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高级中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网站 > 国家级课题 > 合作探究教学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 课题概况

构建“扎实”和“朴素”的理想课堂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课题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1-09-07  浏览次数:

构建“扎实”和“朴素”的理想课堂

 江苏省武进区湟里高级中学   郭丽清

由于对新课程标准解读的偏颇,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出现了重人文感悟而轻工具训练的现象,甚至一些老师为了追求所谓的“剧场效应”,运用课件等多媒体大肆渲染,煽情表演,人文熏陶可谓达到了极致,可作为历史学科工具性这一特点却被削弱了。我们清楚地看到“历史秀”虽然使课堂表面上热闹与繁华,但实质上是空虚与贫乏。尘埃落定,浮华去尽,留下的又是什么?我记得叶谰教授曾经说过:“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

结合叶谰教授的想法,本人略谈一下自己一些不尽成熟的想法。

一、我认为好课首先应该是“实惠”的。

老百姓过日子讲究实惠,学生在课堂中也希望能够学到知识,锻炼能力,获得情感体验。叶谰教授说,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她说,这样学习,学生才能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因此我觉得好课应该是让学生感觉到“实惠”的,这个实其实就可以理解成叶教授所说的“扎实、充实、丰实”!

好课首先要扎实。扎实,就是要立足于基础和根本。新课标在有关课堂评价中强调:“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基本的知识概念和思维方法。”

如何来理解这个“有意义”呢?我想意义主要是从学生这一方面来说的。也就是说课堂评价首先要着眼于学生能否在一堂课中学到知识,锻炼能力,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够仅仅局限于把书本上的知识照本宣科,不能够照着课标完成任务了事,也不能一味地追求表面形式上的热闹,而是要根据课程目标结合教学内容,自己设计教学方法,编写教案,发挥创新功能。并且能够适当地做到在教材以外有所拓展,这就要求教师要搜罗整理进而要自己加工一些与课程密切相关的资料、信息。本组历史老师曾经上了一节公开课,听了以后深受启发。他所上的是《罗斯福新政》,他把教学内容分为三块,了解(基础知识的梳理)、理解(重点难点突破)和见解(启示),对不同内容提出了不同的学习要求,使得学生不仅学习了基础知识,同时了解重点和难点并通过比较美国罗斯福新政、苏联新经济政策、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启示和升华,一举多得,效果很好。整个一节课下来,充实而有效。所以我认为一堂有意义的课也必然是一堂充实的、扎实的、丰实的课。还应了那句话:好课一定要实惠!

可是这种评价标准如何真正落实到历史教学中呢?我记得有人说过:“历史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一语中的。教学活动是人类活动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也是无法持续的。而历史更离不开生活,今天的生活就是明天的历史,只有加强课堂教学和生活的联系,使教学贴近生活,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揭示其潜在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上的强者和主人,这样的课才能够谈得上有意义,才能成为一堂好课。记得上必修三时讲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非常深奥,我讨教了许多老师还有网上查资料,对于相对论,我用了一个故事:在炎热的天气里一个密闭的房间里生一个大火炉,假如你和一个沉默的陌生人呆三分钟你可能觉得过了一小时,而相反假如对面坐的是你心仪的对象,一个小时只相当于三分钟,这就是相对论。学选修4时,讲述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大家都记住了这个故事。我现在想来,历史教学并不只是课堂上的讲解和记诵,还包含了更广泛的内容。如果将历史与生活联系起来,那么历史课堂会焕发新的活力,历史课也能够成为真正实惠的课,成为学生喜爱的好课。

二、好课还应该是朴素的、真实的。

由于社会上目前对于好课的评价没有基本统一的标准,再加上功利性质的过度强化,使得不少教师对于公开课非常重视,课前辛苦找资料,比平时备课要多花几倍甚至几十倍时间准备,课堂上进行表演。叶谰教授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他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的就是淡化公开课、观摩课。她说:“不管谁坐在你的教室里,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学生上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有多人帮着准备才能上的课。我觉得平实其实也就是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她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并强调:这种课朴素,抛弃一些花里胡哨、不切实际的形式,抛弃一些烦琐程序的桎梏;抛弃心理上的负担。让课堂真正回归到它本来的真面目。其实越是精心的准备,有时反而会制约你灵感迸发的火花。

我认为一堂好课不应是自始至终的高潮和精彩,也不必是高科技现代教育技术的集中展示。一堂好课不是看它的热闹程度,而在于学生从中得到了什么,教师从中得到了什么。也许它是朴素的、平实的、好不起眼的。但它肯定会如在深夜里悄悄绽放的夜来香一样,给人带来的是淡淡的却沁人心脾的清香。它留给人们的应是思考、启示和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