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高级中学
国家级课题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高级中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网站 > 国家级课题 > 德育教育内容,形式与成果关系的深化研究 > 研究过程

班主任工作的心理误区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钱文良  发布时间:2011-09-06  浏览次数:

班主任工作的心理误区

一、 权威心理

为了让学生"听话",许多班主任都习惯采用种种措施,控制学生的言行要求学生绝对服从班主任的意志和愿望,不能越雷池一步。学生缺少生动自主发展的活力。受这种权威心理的影响,班主任往往忽略了学生自身情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遏制了学生个性、情感、意志、品格的发展,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样的教育,会使学生形成胆怯、懦弱、内向、孤僻的个性,缺乏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使学生难以及时获得成功的体验,因而加重他们的自卑心理和依赖心理。

二、 偏袒心理

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着偏袒心理的现象较为普遍,每个人都欣赏和喜欢好的事物,排斥或厌恶恶劣的东西。但是,由于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质,他在学生人生成长道路上所扮演的特殊角色,却不允许存在这种心理状态。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学生对班主任特别信赖,有当做榜样的心理趋向。班主任对优生的偏袒,对后进生的不公正,会严惩挫伤一部分人的上进心。对一般的学生往往会造成压抑,形成内向、孤僻自卑的心理特征,而对于个性较强的学生,则容易导致他们产生抵触情绪或反抗报复行为,使师生关系紧张,进而产生离心效应。

三、 惩诫心理

有的班主任认为,学生违反班规校纪,往往是故意"捣乱",如果不严加惩诫,让其""而产生畏惧心理,班级就会难以管理。也有的班主任为了""住学生,对那些犯错误的学生严加斥责、讽刺、挖苦,甚至体罚。其实,这种做法是班主任无能的表现,严惩违背了教育规律。

少年儿童由于年龄特点,情绪不稳定,注意时效短,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班主任要认真调查学生犯错误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认清所犯错误的危害,切忌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罚学生。实践证明,惩罚只能使学生和班主任之间产生隔阂,产生逆反心理。

四、 急躁心理

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变化十分微妙,对他们的教育如果缺乏足够的耐心,动辄大发脾气、训斥、挖苦,不仅使问题得不到解决,相反还会给学生造成不应有的伤害。教育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恨铁不成钢",这种希望学生进步的动机虽好,但因急于求成,而采取一些不符合儿童认识规律的做法却是不妥当的。

班主任要善于区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思想品德问题的界限。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有些学生缺乏上进心,且屡教不改。从现象上看,违犯了班级纪律,影响班集体的荣誉,似乎属于道德问题,然而事实上可能是由于某种心理障碍而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所致。班主任要做到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就必须克制自己的急躁情绪,学会"冷处理",否则将会事与愿违。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细而又细的心灵教育艺术。要避免步入心理误区,班主任必须注重学习,加强师德修养,以爱生为基础,以育人为己任,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