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高级中学
七十年校庆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专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高级中学 >专题列表 > 七十年校庆 > 美好回忆

博我以文 约我以礼——记我的中学生涯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潘庆阳  发布时间:2012-09-03  浏览次数:

 博我以文 约我以礼

 

1982年,在“振兴中华”的口号声中,我来到湟里中学,在这里,我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六年。得益于从老博文中学传下来的“忠勇勤毅”的校训,恩师们的谆谆教诲,养成了自己坚毅、乐观的人生态度,扎实的文字功底,严谨的逻辑思维,健康的身心体格。回首离开母校廿四年的求学、工作、生活之路,尽管也有艰辛,也遇到过困难和波折,但总体是顺利、平安、愉悦的,取得了一些成绩,我想无一不与在母校打下的基础有关。
八十年代,我们中学的条件是非常简陋的,但是校风纯朴,师生融洽,大家非但没有感觉条件的艰苦,反而是积极、乐观的。当时初高中部不分,校舍只有几排平房、高不过三层的两栋楼,还有一个用煤渣铺设的200跑道的土操场……正常年份初一是四个班,而1982年的初一有五个班,校舍不够了,我们初一(5)班只能在破旧的木工房里学习,黑板是用普通木板刷了点黑漆……同学们有点失望,因此也变得顽劣起来,是班主任沈嘉祥老师用他善意的目光、质朴的语言和亲和的行为教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因为他本身的学习经历就是一个传奇,他让我们懂得学习机会是多么的珍贵!高中时,操场缺两个篮球架,顾耀新老师就带领着我们篮球队的小伙子们自己动手,挖坑基、竖水泥篮架;上足球课,没有球框,就找来树木,自己钉。就在这些简陋的场地,我们疯、我们野、挥洒青春的汗水;我们懂得了团队合作、学会了相互配合;更重要的是我们获得了宝贵的人生财富:就是在没有条件的时候,我们不等、不靠,创造条件,达到目标!现在有个时髦的外来词,叫“DIY”,其实在20多年前,我们都是DIY高手。
八十年代,母校的老师是那样的淳朴、无私:他们拿着二、三十元的工资,但备课却非常认真、充分,辅导学生也从来没有什么“加班费”、“补课费”。语文课上,华忠义老师一手优美、华丽的板书,给人以美的享受;他总是结合课文内容,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我们带到春秋的百家争鸣、秦王的合纵连横、汉武的开疆拓土、魏晋的风流潇洒、盛唐的开放雍容、宋代的富足婉约……一个个历史人物、文人雅士立刻鲜活起来,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和文学修养。课后,华老师还推荐我们到新华书店买书法碑帖,如柳公权的《玄秘塔碑》、颜真卿的《多宝塔碑》等,让我们临摹,我对书法的热爱即源于此。他还不厌其烦地用毛笔为每个同学在《汉语大辞典》写上“湟里中学 某某某”,这本辞典我使用至今。薛乃昌老师是教了我多年数学的恩师,他的板书清秀中透着刚劲,他的授课严谨中透着灵动,因为数学课我们的举手总是踊跃的,思维非常活跃,以至于下课后大家还在进行着解题比赛,蒋劲松、钱洪明、蒋徐大等都是活跃分子。而枯燥的“化学元素表”居然被吴杏珍老师用常武方言编成了琅琅上口、抑扬顿挫的歌谣,“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我们上课背、下课背、回家还背,最后就是张口即来了。物理老师李虎驼,南航的高才生,高大的身材,声若洪钟,忽而瞪大双眼、忽而面带笑容地给我们授课,但我们钦佩的不仅是他的物理水平,还有他的文学素养:工诗善文,能书会画!哦!谁说文理是不能兼修的?
1986年,我们已经上高中,学校来了几个科班出身的年轻老师:狄继东、马中平、蒋秋霞等,他们热爱运动,充满活力,一来就和我们打成一片,形成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马中平老师是我们文科班的班主任,当时身材很苗条。他爱好篮球,经常是军装(那时时兴)一脱就和我们学生耍起来了,秀着他过人、跳投的花哨球技。他教我们历史、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课堂上,他的板书隽秀、流畅;讲课条理十分清晰,只要你认真记笔记、认真听,课后再过一遍,历史的脉络就印刻在你脑子里了。而哲学课在马老师的引导下,大兴辩论之风,通过师-生、生-生的辩论,我们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融会贯通能力就得到了锻炼,这些能力都是受用终身的。
湟里中学六年,我从一个赤脚的乡下娃、懵懂初开的少年,成长为知书达理、踌躇满志的青年,并顺利考上了财经院校。之后,我也就职于高等职业院校,从事财务管理和教学工作,这些年来,我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恩师授给我的知识道理,离不开母校“博学约礼”的熏陶。湟中的法桐、博文楼、泥操场和课堂,湟中可爱可敬的老师,经常出现在我的梦境中,我想这里就是我的精神家园。

——记我的中学生涯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潘庆阳)